黑芝麻上市破发“内涵”了智驾行业的焦虑
成为“国产智驾芯片第一股”的黑芝麻智能,已经饱尝这顶“皇冠”带来的酸甜苦辣。8月8日其在港股上市后,市场盯紧了黑芝麻智能股市上的一举一动。唱衰与唱多同时发生,股价在“破发”后涨涨跌跌。
过去一周的时间中,黑芝麻智能的股价从上市开盘时的18.8港元/股,上涨至8月16日收盘时的19.98港元/股,但距28元的发行价,仍然跌去28.64%。
作为“国产智驾芯片第一股”,可喜的是,无论是成立时间还是市场规模,黑芝麻智能都站在了行业前沿。承压的是,无论是软件能力还是获客能力,都暂时难与地平线等竞争对手比肩。何况,正在入局的智驾供应商Momenta、自研芯片的蔚来汽车,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压力。
黑芝麻智能当下的困境,映射出整个智驾行业的尴尬。与电动化不同,智能化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仍有待检验。目前,智驾投入虽大,却难以带来高溢价收益。难以量化价值,企业又缺乏造血能力,这带来了经济上的困窘。
经济之外,从纯视觉/激光雷达、有图/无图、规则逻辑/“端到端”等技术路线的争议、方案落地能力的大小、核心人才的流失,都在不断挑战着智驾企业应对能力的极限。
资金、人才,这是技术突破的基础,但智驾公司必须面临的境况是,这二者皆存在不小的变数。据搜狐汽车不完全统计,今年8月,就有至少6起智驾人才的人事变动发生,涉及东软睿驰、小鹏汽车、轻舟智航、魔视智能、北斗智联等。
基于此,上市一周但股价表现仍然低迷的黑芝麻智能,其实只是外界对投资智驾公司态度普遍犹疑的缩影。即便身处“智能化”风口之上,智驾公司也无法只讲故事,不问盈利。潮水逐渐退去,智驾行业将真正面临现实的考验。
“现在的竞争、压力都很大,但是越卷,说明这个行业越理性,到了真正要拿出东西的时间,这就是新的拐点。”近日,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易航智能创始人陈禹行如此判断。
在市占率方面,其暂居中部。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,2023年高算力智能驾驶SoC出货量(按颗计算)排名中,黑芝麻智能在国内市场位列为第三,市场占有率7.2%。
在营收方面,2021年-2023年,黑芝麻智能的营收连年增长,分别为6050.4万元、1.65亿元、3.12亿元,2022年-2023年的增速分别为173.44%、88.82%,这符合行业头部企业增长趋势。2022年-2023年,地平线%。
目前,智驾技术正在加速上车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,自动驾驶乘用车全球及中国渗透率预计将由2023年的69.8%与74.7%提升至2028年的87.9%与93.5%。
智能化中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发展,使得汽车对大算力芯片、高性能传感器等的需求大幅提升。业内有数据显示,从芯片用量看,智能化汽车所需芯片数量预计为传统汽车的8-10倍。
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,全球及中国车规级SoC市场规模亦将从2023年的579亿元与267亿元增长至2028年的2053亿元与1020亿元,复合年增速分别达28.8%与30.7%。
近年来,中国自主品牌呈现出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。乘联分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7月,自主品牌零售量达到106万辆,同比增长13%,环比增长3%,拿下了61.8%的国内零售份额。
自主品牌直接带动了本土汽车产业链的前进。在“换道超车”的背景下,包括黑芝麻智能在内的诸多企业,如电动化方面的宁德时代、蜂巢能源,智能化方面的地平线、Momenta,均实现了大幅扩张。
智能化蔚然成风、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当下,黑芝麻智能不是第一个受益的供应链企业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
公开信息显示,自动驾驶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商速腾聚创、激光雷达提供商禾赛科技等已经上市,而智驾解决方案提供商地平线、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、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等也已在上市流程中。
时代浪潮的奔涌带来机遇与红利,但诸多企业能否把握机会乘势而上,仍然由个体差异决定。拜对了山头,只是第一步。僧多粥少的局面下,企业无法“躺赢”式地接受时代的馈赠。
身披“国产智驾芯片第一股”的荣耀,黑芝麻智能也面临严酷考验。在上市之后,外界评价一家企业的主要标准将是股价走势。上市当日,黑芝麻智能股价就跌破发行价。上市一周以来,其股价仍然不温不火。这意味着,哪怕其顶着“第一股”的头衔,资本市场仍心存犹疑。
这与当下的投资环境有关。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曾对港股市场表达不满:“如果我投的公司去港股IPO,要把他的腿打断。”
具体到企业,上市前的股票配发、暗盘交易、盘前交易等环节,资本市场对黑芝麻智能的不看好就已经有所体现。
黑芝麻智能28.00港元的最终发售价,是发售价范围中的最低位。其股票配发部分的认购额也较低,公开发售认购额为2.52倍,国际发售认购额为1.05倍,被认为市场兴趣较低。
在暗盘交易阶段,黑芝麻智能的情况也并不令人满意。8月7日,其暗盘收跌16.07%。盘前交易阶段,该股最低跌至16.98港元/股,较发行价跌去近40%。
黑芝麻智能在资本市场遇冷,与业务经营也有关。财务层面,2021年-2023年,伴随着营收的增长,其净亏损从6.14亿元增加到12.54亿元,越卖越亏。具体来看,其面临着毛利率低、客户流失等风险。
招股书显示,2021年-2023年,黑芝麻智能的毛利率分别为36.1%、29.4%、24.7%,远低于竞争对手地平线。
在客户流失方面,2022年-2023年,在黑芝麻智能基于SoC、算法的解决方案用户留存率均出现下滑。2021年-2023年,其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逐年下滑,分别为77.7%、75.4%、47.7%。
有信息显示,为了留存客户,黑芝麻智能选择了“亏本赚吆喝”的方式。“我们其后以优惠价格为吉利的车型提供SoC,以期建立长期合作。因此,基于SoC的解决方案的若干订单定价低于成本,以期我们基于SoC的解决方案未来在更多车型上获得更广泛的商业机会。”黑芝麻智能在招股书中解释道。
黑芝麻智能面对的缺乏造血能力、客户不稳定等问题,同时也是整个智驾行业面对的问题。目前,智驾企业在经济、技术、人才三方面,都处于不稳定状态。
经济方面,智驾技术尚未打通价值链条,企业未打造出成熟的盈利模式。虽然,智驾功能已经成为汽车卖点,但并未形成刚需。智驾大多数时候的作用是提升性价比,而不是带来大幅溢价。
是否接受智驾功能订阅方式及愿意付费,是智驾业务从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的关键因素。以业内较为成熟的特斯拉为例,信用卡数据提供商Yipit公布的数据显示,在获得FSD一个月免费试用的特斯拉美国车主中,仅有2%的人在试用期结束后选择了正式订阅该服务。
伴随着高额技术投入,企业亏损是常态。据搜狐汽车不完全统计,2021年-2023年,在黑芝麻智能、地平线家企业亏损额均超过或接近50亿元。三年间,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更是亏损超过100亿元。
经济承压之外,企业还面临着技术路线的迷茫、技术突破的巨大压力。智能驾驶领域,技术路线的争议已经成为焦点。“有图”与“无图”、“规则逻辑(BEV+Transformer+OCC)”与“端到端”……路线与路线之间的切换,可能意味着巨大的沉没成本与浪费。
在2024年重庆论坛上,理想汽车CEO李想曾表示,大脑工作分为系统1和系统2,分别处理一些直觉、快速响应的事情,以及需要复杂逻辑推演的事情,两者分别由端到端、VRM视觉语言模型解决。
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则认为,端到端架构分为两条支路,即一条是端到端大模型,类比人的长期记忆;另一条支路是感知、认知阶段,类比人的短期记忆。
“今天L4公司很多的技术路线还是算法+小AI模型的组合,都在痛苦地犹豫,是否应该转入端到端。我个人的建议是:别犹豫,赶紧改,后面那个才是大家伙。”何小鹏曾在个人朋友圈中如此说道。
经济承压,技术路线在变。智驾公司内部,技术领军人物的流失也在上演。在搜狐汽车统计的多起人事变动中,有至少两起变动都直接影响到公司技术研发的根本。
比如,今年5月,禾多科技高级副总裁兼合伙人蒋京芳加入知行科技。彼时,禾多科技同时将此前已获定点的奇瑞项目出售给了知行科技,蒋京芳同时带走了项目团队。这对禾多而言,无疑等同于断臂求生,短时间内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。
今年7月,百度舱驾融合智驾技术负责人周鹏加入比亚迪,成为 “端到端” 大模型规控算法开发负责人。周鹏的加入被认为将推动比亚迪 “端到端” 大模型的进度。但同时,这对百度而言却是损失。据悉,今年8月,百度IDG汽车业务部总经理苏坦也加入了微软云。
人才有择业的自由,但对公司而言,每一位核心人才的流失都是一笔不小的损失。在节奏快、竞争大、压力骤升的当下,财力的消耗是其次,新成员招聘、团队磨合带来的时间成本才是难题。
“这种关系先天性就是对立的,供应商和车企需要的东西不一样,一方是想少出力和多给钱,另一方是要求多出力和少给钱。”陈禹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供应商肯定希望车企一套矩阵的品牌车型全都用这套方案,但这不现实。竞争无法避免。
据悉,理想汽车是易航智能“最重要的一个股东”,但也只与其在理想ONE车型上进行了合作。小米、上汽都为黑芝麻智能的股东,但二者并未与其传出车型合作动向。
基于以上原因,行业中最常见的一种态度是,看重车型智驾能力,但并不看好智驾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。
有前景,但没钱赚。智驾公司的尴尬,需要行业的洗牌和发展来治愈,但这必将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。凯发在线